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翻板钓鱼论坛——翻板爱好者的网上家园 (http://turnfishing.com/aspbbs/index.asp) -- 淡水鱼专钓讨论区 (http://turnfishing.com/aspbbs/list.asp?boardid=54) ---- [转帖]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 (http://turnfishing.com/aspbbs/dispbbs.asp?boardid=54&id=37613) |
-- 作者:独来独往 -- 发布时间:2015/4/19 18:35:47 -- [转帖]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 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钓鱼人要想钓鱼,并取得好的成果,首先要了解一些关于鱼类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基础知识,掌握鱼类的基本活动规律,然后才能有把握地配制鱼饵、选用钓具、选择钓点,并采用科学适宜的垂钓方法。因此说,学习并掌握一些与钓鱼有关的鱼类学知识,对垂钓者来说非常重要。
一、鱼类的生理特性 我们知道,常年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是一种冷血变温动物。所谓变温,是说它的体温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鱼类学家把在我国生长的鱼类分为温水性、冷水性和热带鱼三种。 温水性鱼类:主要包括鲫鱼、鲤鱼、青鱼、草鱼、鳊鱼、鲢鱼、鳙鱼、黑鱼、鳜鱼、鲶鱼、翘嘴红鲐等,这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 冷水性鱼类:主要包括狗鱼、雅罗、铜罗、法罗、胡罗、哲罗等鱼类,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热带鱼类:在我国主要包括可钓的罗非鱼、鲮鱼等,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 各种不同的鱼类,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适宜水温。绝大多数的可钓淡水鱼,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5~30气。鱼类学家测定寒冷水域中的鱼类体温比水温高出1-5℃;而温暖水域中的鱼类体温比水温低1-5℃。热带鱼类适应的水温为25~35℃,水温低于18℃时即停止摄食,水温低于10度时即会死亡;温水性鱼类适应的水温为15~35℃,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5气时,大多数温水性鱼类即停止摄食,而鲤鱼、鲫鱼在水温低于4℃或高于30℃时,才停止摄食,是适温性较强的鱼类,几乎全年均可垂钓;冷水性鱼类适应的水温为7~20℃,超过30℃则会死亡。
二、 鱼类的感觉器官 1.鱼类的视觉感受器:鱼类的视觉器官是分布在鱼头部两侧的眼睛,鱼类通过视觉来进行觅食和游动。鱼类的嗅觉和味觉的发达程度,恰巧和视觉成反比。因为鱼类的眼睛晶状体呈球形,没有弹性,角膜扁平为其显著特点。所以鱼类的眼睛视力弱,视距都很短,在水中只能看到2米以内的物体。只有少数鱼能靠肌肉的收缩来调节水晶体的位置,但最多也只能看到15米左右。另外,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和泪腺,故绝大多数的鱼眼经常是张开的不能闭合。鱼类的视力虽差,但大多数鱼类却有很强的识别颜色的能力,尤其对红、黄、白色最为敏感,所以红、黄、白色的鱼饵最容易被鱼发现。所以钓鱼人在选用鱼饵时,就要特别注意饵料颜色鲜明这个特点。不同的鱼类喜爱的颜色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鲫鱼喜爱黄色,鲤鱼偏爱红色,而草鱼则对绿色感兴趣。 2.鱼类的听觉感受器:鱼类和高等动物不同,它没有外耳,但却有人类无法看见的两个比较完善的内耳,深藏在皮下头骨里面。内耳腔里有耳石,鱼类就是靠这个耳石作为声的接收器来听声音的,十分灵敏。声音可由头骨经骨传导,或由鳔传到内耳。有一些鱼类,体内有一些小骨,把鱼鳔和内耳中的液体连接起来。在鱼类听声的过程中鱼鳔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水中整个鱼对于声几乎是透明的,只有鳔是声的反射体。一般的鱼类可以听到16-1300赫兹的声音,超过这个频率范围,鱼类听声的能力就很差了。其中鲫鱼的听力最强,能听到2750赫兹的声波,所以它比较机警。鱼类接收声波信号比接收视觉、嗅觉信号更快,依靠听觉可以帮助鱼类觅食、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正因为鱼类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低频率振动并迅速做出反应,因此,垂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安静,少走动,少说话,抛竿、扬竿、遛鱼等动作要轻,打窝尽量使用撒窝器,以防惊跑鱼群。 3、鱼的味觉器官有味蕾及自由末梢两种类型。鱼的味蕾在鱼的口、唇、咽喉、腮部和吻部等处的表皮中,在牙齿中间、口腔内部及触须上都有,有的还遍布全身,有些鱼甚至在鳍上也有味蕾。因此鱼类不像人或其他陆生动物,非得用舌直接接触某种物质才能辨出味道,鱼只要接近或接触食物,不用张口,就可以感受到食物的滋味。 钓鱼者了解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鱼只要最稍接触一下钓饵或通过水流接触到由钓饵上散落下来的一点碎屑,就知道饵料好吃不好吃。如果觉得不好吃,就会掉转头缓缓地游走。 根据观察,鱼吃食物(钓饵)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食物的气味引起鱼的注意;鱼向气味的来源游去;接近食物时,先用吻、嘴唇或触须去碰触一下,试探食物的味道如何;如果觉得味道不好或不适合他的口味,就慢慢地掉头游离食物;若认为可口,就将食物摄入口中。 鱼从味觉是否灵敏来分,大体上有这样两类:一类是吃食很谨慎的鱼,它在食前谨慎而多疑,先尝后吃甚至反复尝试后才决定取舍,这类鱼当然是属于味觉灵敏的一类;另一类是饥不择食,见饵就吞的鱼,大多是缺乏味觉机能或味觉迟钝的鱼类。钓鱼者想要钓前一类鱼,用饵最好要注重有气味和味道好的,鲫鱼鲤鱼属于这一类鱼。而钓后一类的鱼,其钓饵要特别注重外形和颜色,黑鱼、翘嘴等属于这一类鱼,也就是用路亚可钓到的鱼种。
三、鱼的食性特点与鱼的摄食特点 鱼的食性特点与鱼的摄食特点是两个概念。食性特点指的是鱼都吃些什么,是荤食还是素食,或是杂食,鱼的摄食特点指的是鱼怎样获取,吞食食物。了解鱼的食性特点对钓鱼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了解了鱼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的调配饵料。
鱼的食性特点: 肉食性:有些鱼以小昆虫,小虾,小鱼,螺狮肉,蚬肉,蚌肉为主要食物,这些肉食性鱼大多数是较为凶猛的鱼和无鳞鱼,如淡水中的鲇鱼,甲鱼,狗鱼等。 素食性:有些鱼以水草,落入水中的植物碎屑或籽实,藻类为主要食物来源,如草鱼,鲢鱼,鳙鱼等。许多鱼以谷物类的粉状物为主要食物,有的也食瓜果,蔬菜。 杂食性:许多鱼绝非单一的食性,它们既食肉类食物,也食植物类食物,食性较杂。淡水中的大部分鱼时杂食性鱼,如鲫鱼,草鱼,青鱼,它们食蚯蚓,面包虫等软体类食物,也食各种粉类制作的面团及植物类食物,同时,它们也食水中的各种小微生物,藻类,植物残屑等。 浮游物食性:浮游物就是漂浮在水面或水的上层的细小的物质,这些物质有动物性质的,也有植物性质的。如藻类物质,植物的碎屑,小颗粒状的种子,以及小蚊虫,轮虫,桡足虫,枝角类虫等,食浮游物的鱼很多,大多是以滤食方式摄取的,小鲌鱼,小窜鲦是以咬食方式来吃食的,翘嘴鲌,鲢鱼,鳙鱼有时也食浮游物。 水底生物食性:有些鱼长期生活在水的底层,它们食水底层的水生植物及幼小的软体类动物,如蚬类,蚌类,小鱼,小虾,以及水底层的草,沉入水底的植物籽实,碎屑,如鲇鱼,鲤鱼,青鱼,鳖就是以水底层的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变异食性:鱼的食性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即由一种食性变化为另一种食性。造成鱼的食性变异的原因有一下两种情况。一是生长期的不同:绝大多数淡水鱼在幼鱼阶段以植物的碎屑,浮游物,藻类为食,有些鱼从幼鱼期到成长期食性才有所改变,由素食改为荤食,如鳜鱼,青鱼,鲶鱼在幼鱼期都是吃素食的。二是气温,水温的影响:一些鱼大热天喜吃清淡的素食,冷天又喜食荤食,如草鱼,鲫鱼,在早春气温低时吃蚯蚓,红虫,但到了夏天气温高时又喜食面团饵,这就是鱼的食性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癖食性:鱼有癖食性,会偏爱某一种或几种食物,如鱼塘主经常用颗粒饲料喂鱼,鱼便会对颗粒饲料产生癖性,甚至达到非颗粒饲料不吃的程度。有的鱼塘主为积压,常用鸡鸭粪喂鱼,结果鱼对鸡鸭粪有了癖习,如果在饵料中加入鸡鸭粪作为糟食,肯定能钓到鱼。
鱼的吃食特征: 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摄食方式,有些鱼长有牙齿,如鳜鱼、白鲳、鳡鱼等;有的鱼没有牙齿,如鲢鱼、鳙鱼、鳘鲦、翘嘴鲌等;有的咽部有牙齿,如青鱼、鲇鱼、黄颡等。因此,鱼的摄食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滤食、捕食和咬嚼式几种。
滤食: 有些鱼类吞食饵料不是像兽类那样用牙齿咬碎食物再吞咽下去,也不是像鸟类那样用嘴啄食,而是张大口去吸取食物。当鱼儿发现了食物后,先是张开鳃盖,然后张嘴,靠肌肉的收缩,将食物吸进嘴里。此时鱼儿的形体是头朝下,尾朝上。当鱼咬住食物后,身体就处于水平状态,再加上吞钩以后感到难受,便轻轻地向上昂头,以减轻钩尖的刺激,乘机吐出饵料。此时,立漂子由垂直变得倾斜或向上竖起,原来在水中的碎漂就会露出,这时正是提竿起鱼的好时机。
捕食: 鳡鱼、鳜鱼、狗鱼、乌鳢、白鲳等性格凶猛型鱼类,长有锋利的牙齿,它们的捕食方式是吞食。它们常常隐藏在暗处不懂,发现眼前或周围有可食之物时,便猛冲过去,张开大口将食物吞进口中,用牙齿咬食物。
咽部嚼食 青鱼,鲇鱼,黄颡等鱼咽部长有牙齿,不锋利,但仍可咀嚼碎硬壳食物,吐壳吃肉。青鱼可吃螺狮,蚌,蚬等有硬壳的小动物,它们吃食方式是先张开大口,将食物和谁喝进口中,让水从鳃过滤出,将食物留在口腔中。 鱼种不同,适宜生长的水域不同,摄取食物的水层也不同。一片水域可分为上、中、下三层。鲢鱼,鲌鱼,鳙鱼多在水的上层寻找食物,草鱼,鳊鱼,多在水的中层找食物,鲫鱼,鲤鱼,青鱼,鲇鱼在水的底层摄食。
|
-- 作者:独来独往 -- 发布时间:2015/4/19 18:36:02 -- 四、鱼类的共同生活习性 逐暖习性: 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和浓荫蔽日的水域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待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已下降快且降幅大,鱼儿通常会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并且在此季节,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和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洗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可觅其踪迹。当水温升到20摄氏度~23摄氏度时,鱼的生理状态最旺盛。特别是春末夏初(谷雨至立夏),鱼儿们为了准备产卵,必须大量摄食吸收营养,繁殖下一代。所以这时正是钓鱼的黄金季节。晚春,初夏,仲秋前后这段时间,水温和气温大体上都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是一年中钓鱼的有利时机。只有三伏天气,盛暑酷热,鱼都游到深水避暑,很难钓到。初秋(立秋到处暑)时,鱼饵为了育肥度过漫长的冬季,会再度出现摄食高峰。所以,立秋以后到上冻之前,是一年中钓鱼的第二个黄金时节,到了冬季,水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南方天寒地冻,北国万里冰封,鱼的生理状态变得迟钝呆滞,伏在深水不冻,几乎完全停止摄食。所以,整个冬季,南方只有在天气晴朗,日照充分,水温超过10摄氏度的深水里,北方只有在一九,二九,五九,六九,冰下深水温度高于6摄氏度时,可钓上鱼,
洄游习性: 鱼类离窝远游,也有洄游的规律,这和水温,饵料,产卵都有直接的关系,养殖学上把它称为适温洄游,索饵洄游和产卵洄游,适温洄游就是原来栖息场所的温度高于或低于鱼适宜生活的温度时,他们会离窝远游,寻找温度适宜的地方。例如春暖花开时,他们会从深水区游到水浅的地方活动觅食,盛夏浅水温度高,寒冬浅水温度低,鱼儿会游回深水区避暑和越冬。索饵洄游就是离窝寻找食物,在天然水域里,鱼时四处觅食的。在河川,湖泊,水库里生活的鱼,都喜欢栖息在靠边岸边有水草的环境,早晨日出以后开始活动,在草边觅食,到了中午,逐渐向深水处游动觅饵。傍晚又逐渐往栖息场所洄游。渔谚“一日三迁,早晚溜边”,讲的就是这个科学道理。除非栖息场所附近已没有食物可觅会被迫转移,大体上他不会离窝太远,知道附近觅饵,吃饱了又回到老窝来。这就叫“老窝在,不远游,游必有归”。产卵洄游是离窝寻找生儿育女的地方。在产卵期,如果他们的栖息场所附近有水草茂密无流速的浅滩,可作为产床,他们便会在附近就地产卵。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鱼就会雌雄亲鱼成群,做远距离洄游,到上游的浅水滩涂水草繁茂的静水区生儿育女。产卵后就在附近觅饵育肥,当然,在产卵期钓鱼,就要跟它到江河上游浅滩水草繁茂的地方下钩了。 喜草习性: 各种水草的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再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 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入,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口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 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大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风口处,并且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于是这一带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同时,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增氧机的道理相同)。所以鱼儿便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合群习性: 除鲶鱼黑鱼之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另外一方面,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和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 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为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在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的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是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有风天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若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的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而喜静也是鱼类的明显特征之一。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的,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到远离声源的地方。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他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五、鱼星与地星的区别 我们知道,鱼不是通过肺呼吸的,而是通过口腔不断地吸水,当水流经过鳃丝,由鳃小片上的毛细血管来摄取水中的氧气,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鳃小片排入水中,从而完成呼吸过程。当鱼儿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它必须把鳃盖关闭后再张开嘴,在张嘴时,口腔内就形成一个含碳气体的空间,由于这种碳气比水轻,在水的压力下,就会从口中释放出来后形成旗袍,缓缓地浮上水面,并自行破灭。这种气泡就是鱼星。
鱼星与地星的区别表
在水面破裂时间 快 慢
位置 固定 移动
间隔时间 相近 长短不一
受外界干扰后的反应 无反应 消失
数量 多,成串成团 少
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独来独往编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04-19 18:36:14编辑过]
|
-- 作者:响铃心慌慌 -- 发布时间:2015/4/19 19:47:44 -- 好资料,独版费心了。这些知识看似很基础,结合到实际灵活掌握很难。看鱼星很重要,可直接判断鱼的位置, |
-- 作者:南山斗笠翁 -- 发布时间:2015/4/19 20:45:34 -- 收藏起来慢慢学习,谢谢分享。 |
-- 作者:中! -- 发布时间:2015/4/19 21:31:28 -- ‘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已下降快且降幅大,鱼儿通常会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并且在此季节,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现在确实是这样,非常实用的好帖,谢谢分享! |
-- 作者:平淡一生 -- 发布时间:2015/4/19 21:49:36 -- 收藏。。。 |
-- 作者:汉中小鲫鱼 -- 发布时间:2015/4/20 9:13:45 -- 好资料 慢慢学习 |
-- 作者:钓雪景 -- 发布时间:2015/4/20 11:12:31 -- 具收藏价值的贴子。关于鱼的侧线,估计还能再补充下。 |
-- 作者:花生板 -- 发布时间:2015/4/20 12:57:00 -- 难得的好经验,感谢独大转载 |
-- 作者:阿庆 -- 发布时间:2016/10/15 16:06:20 -- 好帖,谢谢独版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