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翻板钓鱼论坛——翻板爱好者的网上家园 (http://turnfishing.com/aspbbs/index.asp) -- 渔人茶馆 (http://turnfishing.com/aspbbs/list.asp?boardid=7) ---- 转帖钓鱼心情 —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http://turnfishing.com/aspbbs/dispbbs.asp?boardid=7&id=29440) |
-- 作者:智者泪水 -- 发布时间:2014/5/6 1:06:38 -- 转帖钓鱼心情 —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钓鱼心情 说起钓鱼心情,恐怕很多喜欢钓鱼的人的感觉都是愉快、惬意,钓鱼网上,常见钓鱼心情被形容成犯了毒瘾的人吸了毒一般兴奋、舒畅。但是,正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性格不同,社会经历不同,钓鱼的原因、目的不同,钓鱼时的心情也不一定相同,有人兴高采烈,有人悠闲自若,有人气势恢弘,有人谨慎小心,不止如此,例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簔笠翁,独钓寒江雪。 空荡荡的天地,孤独的钓翁,寒气逼人的漫天飘雪。柳宗元描绘的钓鱼景象,弥漫着空虚、寂寞、冷落、凄凉的情绪。但也不消极,“独钓”二字,透出在恶劣氛围中挣扎、坚持、不放弃的精神,体现了簔笠翁倔强的性格,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意识。 不难想象到,柳宗元要钓鱼。他在钓鱼过程中积累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又通过描写钓鱼,将自己的心绪倾吐出来。平仄间,孤簔傲雪,凝结魏晋风骨,一江寒水,流淌宋玉悲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被誉为唐人五绝最佳,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交口称赞,丹青妙手,众多以此诗作画。 与《江雪》同时期,柳宗元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与《江雪》相比,天地同样空旷寂寥,渔翁同样孤独清苦,孤舟同样浪迹江流,只是少了雪的寒意。可是最后两句中,那双回看天际的眼睛,里面装的是平静?是忧郁?是淡漠?或是悲愤? 大约相距200年后,苏东坡读了这首诗,有一段议论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末两句,虽不必亦可也”(《冷斋诗话》)。苏东坡谓“不必亦可”的理由是为了“余情不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在这首诗的后面有注:“东坡谓删去末二语,余情不尽,信然。”)。 有了末尾这两句,将“余情”描述出来,意思表达得更充分、完整,有什么不好?末尾这两句究竟写了怎样的“余情”? 顺着苏东坡的提醒,试着探讨一下有了这两句多出来的“余情”。 中国古人认为思虑是用心。“无心”的本义应是没有思维器官,或没有思想意识,引申为不想或不是故意做某事。诗词中说“云无心”,始见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陶渊明的这一对仗里,无心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悠闲、随意、无虑,据此出典,白云无心,常解释为白云没有忧愁。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字面上可解释为:在江心顺流行船时,回头看天边,岩上无忧无虑的白云在相互追逐。有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 其实,云有没有忧愁是人的想象,是反映的作者或解释者自己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为柳宗元自己心中无忧无虑,因此用这种心情去看白云,也觉得白云无忧无虑。 也可以理解为,柳宗元内心深处压抑着很深的忧愁,不论看见别的什么,都会觉得它相对自己是无忧无虑。看见天空中飘翔的白云,慨叹白云无心,实际是自己忧愁太甚,甚得难以直截了当将愁说出来,就像辛弃疾说过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诗作于柳宗元受到降职打击,贬离朝中之后。还可以理解为他正在贬所楚地的西岩处湘江中孤舟独钓,思绪悠悠,回首天都朝中往事,似从辉煌的天上放逐到蛮楚之地,心中却像岩上白云一样无心。表达一种对官职降低无所谓,淡泊名利的意思。“天际”指朝廷,“下中流”指从朝廷贬谪到楚地做官。 上述解释,“无心”是引用陶渊明原义,“相逐”是追赶、嬉戏的意思。 “逐”,含有赶走或消灭之义,“相逐”可解释为打击、争斗、驱逐,和曹植《七步诗》中“相煎”的意思差不了多少。“无心云相逐”可解释为没有脑子的云在争斗,或毫无意义的争斗。“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还可解释为回首放逐之事,就像岩上没有脑子的云在争斗。 也可以理解成,行船中流,回头一看,傻头傻恼的云来驱赶我。 这样解释,“无心”取其本义,亦合道理。 也可以“无心”取陶渊明原义,“相逐”取驱逐义,或“无心”取不是故意,或……,或…… 读诗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观念、心情去理解末两句包含的“余情”和体味这两句有无必要。但是,对写诗的柳宗元来说,没有这两句不是他想要写的诗。 不管怎么说,柳宗元肯定常钓鱼,而且跟我们一样,不是以钓鱼谋生,而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他钓鱼时的心情到底是借钓浇愁?还是轻松、淡泊,想要效渔樵之乐?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学而优则仕。可能有一些落泊文人,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努力推崇淡泊名利,可是越是要努力使自己淡泊,就越是说明内心深处难以淡泊。也可能有一些仕途得意的文人,努力赞扬淡泊名利,可是他自己为什么就不立马弃官去淡泊?诗人的鼻祖屈原,在被放逐之后,仍忧国忧民,如果他像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一样,耐得住淡泊,管他什么社稷兴衰,何必去自沉汨罗江。这些屈原的后来人,他淡泊得了么?话说回来,如果大家都安于淡泊,哪还有什么朝代更替,社会发展。如果孙中山们安于淡泊,就推不翻家族帝制,如果共产党们安于淡泊,就没有新中国。所以,重要的不是安于淡泊,而是对于功名利禄取之有道,为了这个“有道”,有些思想进步又不想推翻皇帝的文人就想革除弊端,变法维新。柳宗元就是这样的进步知识分子之一,可是遇到守旧势力的打击迫害,遭谗被贬。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带着仕途失意,难以施展抱负的心情去钓鱼取乐,与其说是淡泊名利,不如说是无奈,是在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从这两首诗总的意思来看,他钓鱼时的心情很不好。 再看看苏东坡的那段议论,苏东坡“熟味”了此诗后,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苏东坡大概不会赞赏一首一共只六句,就有两句是赘句的诗,苏东坡在肯定了全诗“有奇趣”之后,又说“然其末两句,虽不必亦可也”,有可能是针对柳宗元的心情。文言文经常省略太多,难也。 写钓鱼(或捕鱼)时心情不好的名人名句还有,比如李白写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毛泽东写过“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同样都是慨叹人世间行路艰难、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同样都借用了钓(捕)鱼作比喻,但李白说“今安在?”心里面想着的是自己找不着出路,找不着出路当然心情不好,以至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毛泽东说“知向谁边?”心里面想着的是芸芸众生找不着出路,且身陷困境——“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谁来为芸芸众生指点迷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李白和毛泽东都是伟人,一个是伟大的诗人,一个是伟大的领袖,心胸就是不一样。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还见过另一种解释,不是说打鱼船面前只见一片汪洋,其它什么都看不见,不知该朝哪个方向走。而是说岸边的作者看不见打鱼船,且发问不知打鱼船向哪去了。这后一种解说比起前一种来,气势上、胸怀上、诗味上、全诗流畅上都差得多了。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见过的解释是李白在这里连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姜太公90岁得遇周文王前,在磻溪钓鱼,另一是伊尹见到商汤王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边。这二位贤臣原来都地位低微,被起用后,大有作为。诗里这两个典故合用,表达人生际遇起伏不定,对受重用仍存在希望。这种解释让人觉得解释者满腹诗书,博古通经,却从不钓鱼。 如果想到句中“垂钓”、“乘舟”,乘的是渔舟,还可以作不用典故的解释。“垂钓碧溪上”和“渡黄河”、“登太行”一样,都是出行。“乘舟梦日边”和“冰塞川”、“雪满山”一样,表示不顺利。“忽复”,忽然又,和前面的“欲”、“将”、“闲来”意思连贯。“梦”,恍然若梦(或小睡过后)。“日边”,李白写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处“日边”当属同义,亦即远处的意思。当迷迷糊糊找不着路时,远处、近处实际是分不清的,只要是陌生的地方感觉上都像到了远处,“梦日边”含“不知何处”之义,和下文“多歧路,今安在?”意思连贯。全句字面上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去泛舟渡黄河,不顺利,冰封了水路;去登太行山,不顺利,雪封了山路。闲了去钓鱼,还是不顺利,忽然又被渔舟载着迷路了。行路真难啊﹗这么多歧路,我现在身在何处啊?”诗仙用丰富的文思,形象的宣泄了自己人生道路上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李白肯定也要钓鱼,而且是心情不好时钓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钓鱼时的心情比柳宗元还要坏,柳宗元尚且能够“晓汲清湘燃楚竹”,李白的心情坏得到了“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程度。但李白此诗也并不悲观消极,当李白乘着他身下那一叶渔舟正处在迷途之中,李白鼓励自己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之一)》在描写了极端压抑的心情后,仍然作积极乐观的结尾,李白的顽强态度不亚于柳宗元在描写了极端孤独的心情后,仍“独钓寒江雪”。 说起有关钓鱼的诗词,不能不提到张志和的《渔歌子》(又名《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被贬。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 《渔歌子》名扬海内外,中国、日本有很多名人唱和。宋代诗词大家黄庭坚有一首词: 《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人间底是无波处”一作“人间欲避风波险”) 黄庭坚名列“苏门四学士”之首。苏东坡读了黄庭坚的这首词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黄庭坚写“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缘由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放浪而不返”,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苏东坡对《渔歌子》的和作是:“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东坡“加数语”后,仍尽量表现张志和《渔歌子》意思的原貌。苏东坡读了柳宗元《渔翁》诗后,认为减去末两句,“余情不尽”。读了张志和《渔歌子》后,虽然“加数语”,除了“以《浣溪沙》歌之”外,客观上仍留下“余情不尽”。 黄庭坚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余情”,“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无论是“不须归”也好,还是“且须还”也好,都难躲避人间风波。钓鱼要遭遇风浪,钓鱼要经历风雨,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如渔,斜风细雨不须归,渔亦人生,一日风波十二时。张志和不避匿的斜风细雨亦可比兴人间风雨。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说的是唐宪宗皇帝曾画像求访张志和《渔歌子》。唐穆宗长庆二年,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找到了《渔歌子》遗迹。 李德裕找到的张志和《渔歌子》共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首句含五个地名,末句直抒情怀。每首都强烈撼动人心。将这五首诗一起看,才能较全面理解《渔歌子》的含义和张志和钓鱼时的心情。《渔歌子》并不一定是在描写乐钓忘返,而是渲染了渔翁在风浪贫寒中的干练和顽强,且隐含了严子陵归隐和张翰辞官典故。《渔歌子》透露出一种贫寒之中的傲骨和疏狂。这种包含着贫寒和才华的疏狂,其实正应了杜甫道破李白的那一句“佯狂真可哀”!“斜风细雨不须归”可说是“独钓寒江雪”意思的又一种语言表达。 只看第一首,有的人陶醉于秀丽的山水,有的人羡慕渔翁消遥自在,有的人想到超然世外,有的人看见淡泊名利,有的人勾起劳作之余的闲情逸致,有的人垂涎肥美的渔获,有的人会同情渔翁栉风沐雨的凄苦,有的人怕亲人“放浪而不返”,有的人领会到人间风雨时时都要面对,等等。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从这几句话中产生共鸣,这也许是第一首流传最广的原因。 据载张志和钓鱼每不投饵,志不在鱼。后自沉江水而去。颜真卿撰墓碑铭,结句痛悼曰:“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 哀哉!张志和真的在烟波中永远不归了。如果认为《渔歌子》是在歌颂美好快乐的渔事似难符合《渔歌子》的准确含义和张志和钓鱼时的心情。 黄庭坚议论苏东坡对《渔歌子》的和词《浣溪沙》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乃取张志和、顾况二词,合为《浣溪沙》: 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这首词,有说黄庭坚本人对此词“诵之有矜色焉”(刘熙载《艺概》)。又有说黄庭坚本人“悔前作之未工”(吴曾《能改斋词话》)。有说“新妇矶”、“女儿浦”是地名,也有说以美女眉眼比喻山水。有赞成苏东坡“澜浪”说,又有说有深意。等等,各有其说。 苏东坡议论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 黄庭坚指出苏东坡没有读懂词的用意。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谓余言:吾少年时作《渔父词》曰:‘新妇矶头眉黛愁。小姑堤畔眼波秋。鱼儿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以示坡,坡笑曰:‘山谷境界乃于“青箬笠前”而已耶? ’独谢师直一读知吾用意,谓人曰:‘此郎能于水容山光、玉肌花貌无异见,是真解脱游戏耳’”。 苏东坡戏谑说黄庭坚写词“无乃太澜浪乎”,可能也不是一点点道理都没有,黄庭坚有些词,被人指责为俚俗轻艳、猥陋露骨,但用来说黄庭坚的这首《浣溪沙》是否恰当,需要商榷。 因苏东坡与黄庭坚之间“互有异同之论”,黄庭坚的外甥徐俯也写了一首的《浣溪沙》: 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 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底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舟轻。 黄庭坚作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黄庭坚《浣溪沙》上阕脱化于唐·顾况《渔父词》: 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 顾况这三句《渔父词》里不见渔翁。黄庭坚和徐俯的《浣溪沙》下阕都化用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出渔翁。 徐俯的“明此事”,“此”是指上阕。黄庭坚的“无限事”,如果说也是指上阕,与苏东坡的议论相合,黄庭坚会说没有读懂用意。 什么才是黄庭坚的用意? “斜风细雨转船头”,相似于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的另一首《渔父词》中“红尘今古转船头”,有阅历世间风雨之意。 “惊鱼错认月沉钩”笔底生花,描绘出花容月貌。“斜风细雨转船头”画龙点睛,点染出满目风雨。这两句都分别与词中各自前面的对偶句紧密切合。 眼前风雨茫茫,这才是“青箬笠前”的“无限事”。 “度平生”写的是渔翁恬淡的心情。“一时休”写的是渔翁钓鱼时将“无限事”暂时排遣的心情。不同的钓鱼心情,常钓鱼的人自会各有体验。“青箬笠”和“绿蓑衣”都是指代渔翁或钓事。 玉肌花貌赛婵娟,正是愁时候。绿蓑衣底避风雨,底是无波处。黄庭坚的《浣溪沙》不平铺直叙,讲究修辞,追求生新,语意隽永,全无游戏态度,却有人生愁苦,是体现诗词大家个性艺术风格的精品,“诵之有矜色焉”当之无愧。 黄庭坚醉心于诗词和书法艺术,他的诗与苏东坡齐名,并创始“江西诗派”,世称“苏黄”,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并不热心党派斗争,他的一生命运却被卷在党派斗争风波里,屡遭贬谪,殁于贬所。就如同他自己笔下的钓鱼人一样,虽欲风雨“绿蓑衣底一时休”却饱受“一日风波十二时”。真是“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马致远《清江引》)。 马致远的著名元曲《天净沙》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语言形式上,很像顾况《渔父词》。既然是《渔父词》,内容总要和渔翁有关系,将“新妇”、“女儿(少女)”理解为渔翁的女人,则一幅月夜水边盼归(或惜别)景象,徐俯的“小舟轻”相应可理解为回返(或出发)。恳请方家赐教。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5-18 13:15:14编辑过]
|
-- 作者:智者泪水 -- 发布时间:2014/5/6 1:08:29 -- 接上文:
朱敦儒那首含有“红尘今古转船头”一句的词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5-18 13:12:37编辑过]
|
-- 作者:南山斗笠翁 -- 发布时间:2014/5/6 6:50:23 -- 好文,收藏起来慢慢领悟。谢谢分享。 |
-- 作者:平淡一生 -- 发布时间:2014/5/6 7:38:27 -- 编辑下会好点。 |
-- 作者:中! -- 发布时间:2014/5/6 15:36:02 -- 自古有关描写钓鱼的诗词,感觉《江雪》的几句好霸气,谢谢分享。 |
-- 作者:响铃心慌慌 -- 发布时间:2014/5/6 20:48:48 -- 没错,钓鱼如同健康吸毒。在设计模式下可正常分段排版。 |
-- 作者:独来独往 -- 发布时间:2014/5/6 20:56:57 -- 使用浏览器的兼容模式可以成段 |
-- 作者:智者泪水 -- 发布时间:2014/5/18 13:21:47 -- 汗、、、、、、!不编辑好对不住亲们了 |
-- 作者:江钓迷 -- 发布时间:2014/5/18 23:14:16 -- 我竟然只看了三分之一。非常好的文章,可能是我太浮躁了,存下来,有心情时再仔细看看!多谢楼主有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