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朱敦儒那首含有“红尘今古转船头”一句的词如下:
《好事近·渔父词》
猛向这边来,得个信音端的。天与一轮钓线,领烟波千亿。
红尘今古转船头,鸥鹭已陈迹。不受世间拘束,任东西南北。
来了又去了的,是红尘今古中的过客。只有钓翁潇洒。心胸开阔,气势豪迈。末尾二句,挥洒疏狂。
要说钓者疏狂,朱敦儒算得上一位代表人物。《鹧鸪天?西都作》是朱敦儒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词: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既有“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的狂想,又有“几曾着眼看侯王”的狂心,还有“且插梅花醉洛阳”的狂态,其“狂”谁人能比?
这首《鹧鸪天》是朱敦儒南渡前不愿出仕时写的词,“几曾着眼看侯王”,历来疏狂总与不仕联系在一起。但作者虽不愿到官场中去争名夺利,并不是不想报效国家。靖康之难后,朱敦儒追随宋朝,南渡避乱,南渡后,幡然出仕,仕后,力主抗战。然议和派把持了朝政,朱敦儒被罢职。后隐居嘉禾。经历这些波折后,朱敦儒写了一首精彩的《好事近·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这渔翁,似看破红尘,终日与酒为伴,但他面对霜雪的睥睨和顽强态度,哪里像放下了尘世里的喜怒哀乐。
静夜里,新月如钩,望月怀远,故乡的山水和亲友已陷入敌手,不能团圆,背井离乡的词人心中怎能不涌起感伤和思念:“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临江仙》)朱敦儒恨不能:“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水调歌头·对月有感》)
结句,远处的离群孤雁,勾画出世间苍凉。朱敦儒南渡后,作有《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绿蓑青笠,不惧风霜雪雨。醒醉无时,尽阅世间苍凉。这首《好事近·渔父词》,既心胸高洁,又胸有块垒,亦疏放,亦悲凉,意境深远,堪称钓鱼诗词中寄托情感、抒发心情的名篇。
朱敦儒的才华名噪一时,惜乎老年时被奸相“秦桧强起之”,受到后世讥讽。但在他“晚遇”之前,居嘉禾期间,写了六首《好事近·渔父词》,吟咏自己赋闲时的钓鱼生活和心情,备受赞誉,被认为是继张志和《渔歌子》之后最著名的渔父词。
朱敦儒字希真,周密《澄怀录》记载:陆放翁云:“朱希真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倾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陆游(号放翁)這段話,敘述了朱敦儒烟波垂釣和陆游前去拜访的情景。
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陆游也不愿近红尘,而且也是去钓鱼。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诗词注解书籍解释这首词乃牢骚之作,殆不虚也。陆游是中国举世公认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不仅存诗数量第一,而且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理想,至死不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对红尘的牵挂如此强烈的人,却说自己不肯去到红尘里,足见作者心中情绪郁积。
陆游虽然爱国,国却并不爱他,只顾自己苟安一隅的统治者,反而因他坚持抗击侵略、收复失地的主张而打击迫害他,屡次将他罢黜。当他的爱国理想不能实现时,钓鱼,就象一叶承载愤懑心情的扁舟,又象是停泊失落心理的港湾。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君恩”一作“官家”)
陆游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活,虽未担任要职,但是能够直接投身到抗金复国队伍的第一线,令陆游兴奋不已,是陆游记忆中的“豪举”。可是,“酒徒一一取封侯”,而爱国志士陆游却只好去作“江边渔父”。这首《鹊桥仙》,陆游的牢骚更强烈,矛头直指“君主”和“候王”,骂国的激愤言词后面,埋藏着一腔炽热的爱国热血,陆游钓鱼时的心情怎么可能好得起来。
公元823年,张志和《渔歌子》流传到日本后,被誉为汉字书法“三笔”之一的嵯峨天皇仿效张志和《渔歌子》作词五首,臣僚与之唱和,其中,嵯峨天皇十七岁的女儿智子内亲王有一首“奉和御制”之作: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十七岁少女写出这样的立意和措辞,令人惊叹。智子内亲王应当是熟悉《沧浪歌》。《沧浪歌》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概是流行歌曲,大人小孩都会唱。《楚辞·渔父》中有《沧浪歌》。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缨,冠系也,常与簪字连用,比喻仕宦。《沧浪歌》可以具体解读为,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也可以抽象理解为,在方则方,在圆则圆,顺其自然,和中国道家“无为”的人生哲学相符合。
这个诘问屈原“何故深思高举”的渔翁,自己显然也是一个很“深思高举”的高士,只不过他隐逸为渔翁,且和屈原的思想未能沟通。他遇到屈原时,试图从“圣人”的高度,劝说屈原放弃执著。
刚直的屈原宁死也不肯放弃原则。二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汨罗江犹在呜咽,中国人民年年都过端午节,那是在呼唤、纪念屈原正道直行,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从渔翁身上,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看见了落泊而又不愿“葬身鱼腹”时的一种归宿,并且把这种亲历或心情反映到他们的诗词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朝状元扬慎因直谏被贬,远放边关,晚年心情的自我写照。苍茫感慨,沉郁悲壮。清朝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演义》时用作开篇词。昔日状元郎如今功名成空,以渔樵身份谈论古今英雄,那笑谈,是甜?是酸?是淡?还是苦?……
诗书画三绝的清朝知县郑板桥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被迫告归,临行时作竹画一幅,题上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又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流露出郑板桥狷介的性格,和对仕途进退两难的无奈。
郑板桥四十四岁考中进士,五十岁入仕,官知县。他并非没有政治抱负,也并非无能。他为官勤政廉政,关心民间疾苦,室无贿赂,案无留牍,深受百姓爱戴。去官时,两袖清风,一肩明月。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
从中国传世钓鱼诗词名句中,我们看见,历史烟云的那一边,柳宗元孤独江雪,李白披头散发,张志和褐衣为裘,黄庭坚躲不掉人间风波,朱敦儒索手指空,陆游一蓑烟雨,扬慎白发江渚,郑板桥囊橐萧萧,……,他们都在钓鱼,似乎要借此逃避对现实的绝望和彷徨,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格和理想,一种古老的捕猎活动,在他们的手中,传递出内涵丰富的渔文化,他们的性情、他们的悲喜、他们的人生感悟,融会在他们的诗词中,当我们读到这些先辈钓友穷而后工的佳句时,仿佛他们就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清平世界,渔翁(隐士)们 “从此独濯缨”,“闲歌送太平”,多么美好。
今天,我们也在钓鱼。我们又为什么要钓鱼?是休息放松,还是玩物丧志?是闲暇消遣,还是无所事事?是钟情山水,还是逃避世事?是清静无为,还是壮志难酬?是竞技交流,还是好勇斗狠?是为生存果腹,还是为享受主宰为果腹而上当者的命运?是充实生活,还是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不清楚毛泽东钓过鱼没有,但毛泽东用心看过别人捕鱼(钓鱼的进化或发展)。毛泽东作《浪淘沙·北戴河》时,就站在秦皇岛海边,面向大海,久久凝望着海面上的点点渔舟,嘴里喃喃背诵魏武帝曹操的名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毛泽东关注着我们,咏出伟大的诗句。
风雨中,多少绿簔青笠,眼前一片迷茫。
握一枝钓鱼竿,面对春水秋风,或许是为了鱼,或许是为了钓,或许是因为“知向谁边?”或涟漪轻轻,荷动知鱼散,或惊涛拍岸,曾见八月钱塘潮。……
执钓竿沧浪兮,发思古幽情;泛小舟江湖兮,法先贤足印。心血来潮,诌几句《钓鱼》:
波光支离碎阳斜,瘦竹寥落乱柳鸦。
无心江湖滚浊浪,有意萍蓬泛涛花。
青箬笠戴烈日炙,绿簔衣披风雪加。
坎坷矶沚惊蛇鼠,茫漠烟景苦鱼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5-18 13:12: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