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民国系列(一)钓鱼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小儿垂钓的诗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稚态可掬,妙趣横生。垂钓溪流从古至今就是人们的休闲方式,民国期间也不例外,只是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一代枭雄袁世凯垂钓洹上,缘自排解郁闷,韬光养晦,为的是等待鱼儿上钩,期待时机来临,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袁世凯自小喜武轻文,由小站练兵起家。戊戌维新时告密有功,深得慈禧太后欢心,光绪帝被囚瀛台,袁氏青云直上,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度跻身军机处,好不风光。然天有不测风云,一九零八年十一月慈禧太后撒手西去,袁世凯顿失靠山,光绪胞弟载沣执掌朝纲,袁世凯厄运连连,削职罢官接踵而至,只得返回河南老家彰德。一下子从权力巅峰滴落深渊心中郁闷难与人言。家乡熟悉的山水、广阔的土地,显得无比凄凉,遍地朽木枯枝,满目衰叶败草。整日里借酒浇愁,满腔怨气无处宣泄。
有一位大才子名叫杨度,是清末名士王闿运的门生,专攻帝王之术,以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奔走袁门,出谋献策,向另成一片天地,于是力劝袁世凯效法古贤姜太公垂钓渭水,韬光养晦,成就霸业。
杨度 湖南湘潭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袁世凯精神豁然开朗,赶忙派人北上派人上京津,南下闽粤,置办鱼篓、斗笠、蓑衣、钓竿、钓线、鱼钩、鱼漂、抄网等用具。万事俱备后,袁世凯精心挑选一个春暖花开的黄道吉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踏草鞋,气定神闲,轻步走向洹水。冰雪消融,杨柳依依。袁世凯端坐船头,面对清澈的河水,欣然下钩,一连数日,丝毫不见鱼儿踪影。因为袁世凯自小衣食无忧,锄禾砍樵,打渔撒网概不知晓,至于垂钓更是外行,既不知做窝蘸饵,更不懂“春钓滩,夏钓湾”的道理。好在他钓翁之意不在鱼,洹上垂钓原本就是作秀,可假事也要真做。于是乎众多垂钓高手云集彰德,袁世凯不耻下问,诸如钓竿之轻、条、柔、韧,钓线之细、轻、透、弹,乃至观鱼情、察浮子、投竿提竿技法也一一牢记于心。日日垂钓,天天观鱼,到摸索到了不少窍门,也每每有所收获。垂钓河堤确曾给他带来些许乐趣,也带来了运气,但更多的是作秀,袁氏之乐在与普天之下,在于率土之滨,在于称孤道寡。
想当年,学良张少帅,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于西安发动兵谏,从此却失去人身自由。少帅被囚,举国震惊,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痛斥蒋介石无信。宋美龄出于内疚,屡劝蒋介石宽待曾经兄弟相称的张学良。迫于内外压力,蒋介石指示军统对看管稍加放松:幽禁之地方圆数里之内可由其自由走动。在奉化、衡阳、贵州,各地幽禁之处往往重峦叠嶂,溪水环绕。
张学良原是富甲天下的张作霖之子,上流社会中的网球、高尔夫玩的得心应手,如今凭栏远眺碧空寥廓,万顷琉璃,天高鸟翔,比照自身行单影只,倍感孤寂。以往那些高雅的贵族玩意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而远不可及,生性好动的张少帅偶尔拿起鱼竿垂钓溪边,顿觉轻松,胸中郁积也随之减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日探头,看百花竞放,闻啼鸟婉转;夕阳西下,落霞满天,乱红无数,白鸟投林。青山绿水静静地抚慰着他那颗受伤的心灵,河湾鱼趣渐渐消退了胸中怨恨。钓鱼的各种滋味终使少帅随遇而安,苦中作乐。
江湖垂钓不仅仅是官僚政客远离红尘的避难所,更是历代文人雅士、有闲阶级娱乐的好去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大思想家庄子曾“揭竿累,趣灌溪,守鲵鲋”。诗仙李太白“闲来垂钓碧溪上”,理学大师朱熹“胜曰垂纶泗水滨”,大文豪柳宗元一竿“独钓寒江雪”。纵使白发渔樵江渚上,亦能惯看秋月春风。
民国时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人心思定,于是,钓鱼兴趣更胜前人。每逢周末假日,政府官员、银行职员相约结伴郊外,池塘边、小河岸,三五成群垂钓提竿,松弛紧张的神经,尽情享受阳光沐浴,清风拂面,相互间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诸多烦恼,一扫而光。
青山绿水,两相辉映,清风拂面,碧波荡漾。优美宁静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当鱼儿欲上钩而又未必之时,全神贯注,意守鱼漂,凝神静气严肃以待,当鱼儿上钩,那欢快轻松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钓鱼需要耐心和细心,可以帮助人们养成活泼开朗而又稳重含蓄的性格。钓鱼也能使人心平静气、专心致志。钓鱼追求一个“静”字,这不仅在于环境宁静,还包括心地平静,说话轻声,举止缓慢。总之钓鱼能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毅力,同时也能养生。这正是战乱时代人们所渴求、所期盼的。
钓鱼之乐,乐在轻松,乐在随意,乐在无争。
(转自 海绵弟弟的博客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cf70e0100kt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