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板钓法跑鱼率比较高,如何降低跑鱼,提高上鱼效率应该是所有翻板钓友的同认共识。本帖对跑鱼因素中的钩钝,泄力旋扭拧死,挡针以上15厘米鱼线易有瑕疵,大力扬杆,地插不牢,劣质装备等常识性问题不进行分析,一来莫耽误了大家功夫,二来众所周知的东西再絮叨也耽误自己时间。
一,翻板钓法限制因素
1,杆硬线粗。鱼中钩马上就有刚性传导来的痛感和牵制感,鱼在第一时间就做出应激反应,如果是软杆细线就柔和许多,对鱼会“迁就忍让”一些,逐步缓缓耗尽其体力......绝大多数钓友选择杆硬线粗的缘故就三个:负重抛投,搏大鱼,挂底后减损。两相对比杆硬线粗利多于弊,就目前现状也是主流。
2,子线短。鱼口腔肉质组织和软骨组织比鱼唇膜组织要皮实,一旦钩尖入肉很难挣脱,若要钩子深入鱼口必须加长子线。现在大多钓友所使用钩组是4钩,子线20-30毫米,钓上来的鱼中钩多在口唇部位,也是容易拉豁口的薄弱部位。如用4钩长于30毫米子线施钓,钩子相互缠绕既麻烦也可能误事。翻板论坛的不少钓友正尝试和已经在运用2钩、1钩或3短1长钩的配置作钓,目的三个:增加入鱼口深度,减少挂底,排除钩子互相扰乱。
3,坠饵撞击。只要起杆,坠饵肯定撞向鱼头,鱼摆头甩尾(钓者持杆能感觉到)一次,就受撞击一次。至于这种撞击是否为跑鱼原因,还不能下定论。爆炸钩钓法跑鱼率比翻板钓法低,是否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二,自然因素
1,中鱼同时,一钩挂住了水底障碍物。
2,收鱼过程当口,大量悬浮物或树枝等顺流而下。
三,人为因素
1,快速摇轮收线,急切想见到鱼尤其是大鱼。鱼被扯到水面是最容易逃脱的。
2,过快过早旋紧泄力装置,这一点稍多说一点。
A.泄力松紧度的确定:旋死泄力-滿杆出线-线头吊一瓶啤酒(约2斤)-逐渐旋松泄力-缓缓出线即可;或弹簧秤拉,1公斤刻度时缓缓出线即可;然后用手指掐线拉一拉,感知一下松紧程度,外出垂钓就按这个感觉调整泄力松紧度。
B.旋紧泄力不能过快。有的钓手觉得收不进线,欲求速战速决,忙乱中顺手往紧处一扭,一旦鱼猛一发力而线轮不给线,极易跑鱼。如要调紧泄力也须一格一格逐步进行,品牌渔线轮扭动旋扭时会发出一声轻响,同时手指也能感觉到。
c.旋紧泄力不能过早。当摇轮中发现仍然在出线可旋紧一格泄力,状况没改变就再紧一格;当摇轮中发现既不出线也不进线,说明泄力装置和鱼的力正处在平衡点,鱼发猛力渔轮会放线,鱼稍一松懈渔轮会进线,在这种状态下不妨再摇十几圈(空转),说不定你就赢了?如果鱼不认输就旋紧一格,重新搏杀。
另外鱼被扯到岸边的时候最容易跑鱼,此时不要对泄力松紧做过大的调整。
3,抄鱼不当,如鱼特大,最好把鱼溜翻肚皮,建议由尾先入网口进行操作。
跑鱼的因素不胜枚举,仅就所知道的说个一二,如有钓友觉得稍有稗益,笔者将甚欣!
在垂钓过程中跑鱼分五种类型:
一 理论科学性因素跑鱼 比如钓组配级不合理,钓具选择及配合不合理等。
二 技术操作不当因素跑鱼 比如溜鱼,抄鱼等。
三 自然因素跑鱼 比如水底有障碍物,鱼体挂钩,鱼没正口等。
四 人为因素跑鱼 比如放鱼进鱼户粗心,鱼户抄网损坏等。
五 钓具设备使用 不当跑鱼 比如鱼轮的使用,鱼杆的使用等。
确实有"鱼无痛感"的说法。我认为鱼有痛感。多年前见取鲤鱼脑垂体过程,打开头盖取出脑垂体时,鱼身体不停抽搐至不动,这应是痛极的生理反应。剖鱼可能没有这种现象?
总结的好,跑鱼因素很多,对于翻板来说,最关键的是钩子和卸力处理。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