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湖南省科技厅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为科学规划污染治理工作,缓解湘江污染严峻形势,促进湘江水质好转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以大项目推动治污技术的大提升
缺乏成熟技术,是当前许多治理工程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湖南省科技厅通过实施大项目,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一方面,加强对省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重点抓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抓验收项目的成果示范推广。这些项目瞄准“控源头”、“还旧账”两大环节,以污染源相对集中的重点工业区和大中型有色采选、冶化企业为载体,以行业清洁生产和治理工程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突破了重金属废水处理、冶化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今年10月份以来,紧紧抓住“十二五”首批科技项目立项契机,围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进一步包装、凝练、设计了一批项目,最终“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重金属减排与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及示范”、“大型矿产基地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大型有色金属基地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等14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国拨经费预算近1.7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领域对湖南省科技经费投入的总和。这些项目瞄准有色冶炼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污染土壤修复等当前治理工程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集聚全国优势资源,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将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系统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二、以大平台提升技术供给的持续性
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科技必须持续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湖南省科技厅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促产学研深度合作。今年10月,湖南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签署院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该联盟集聚了涵盖开采、选矿、冶炼、环保等领域的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32家,通过联盟契约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打造成一支引领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该联盟与中科院共建的示范基地,将整合中科院的人才、研发优势与湖南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优势,着力突破并示范推广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支撑湘江流域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聚集全国优势资源。今年11月,依托中南大学申报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这是全国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首个国家级科技平台。该中心将聚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资源,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辐射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对于推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抢占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优势地位、推动湖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基地建设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贯彻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和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基地,是依靠科技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试点。湖南省科技厅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规划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将实验区布局于湘江流域。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实验区的3个实验区和新建的1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有11个位于湘江流域。这些实验区紧紧围绕“两型”主题,重点围绕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地方特色明显,示范意义突出。比如郴州资兴市着力探索东江湖水资源保护开发途径;株洲石峰区着力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老工业区的低碳绿色转型;岳阳临湘市着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道路,积极开展桃林铅锌矿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实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引导地方走向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创造了良好环境。
即将颁布实施的《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将“构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突破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和监控关键技术”作为民生科技工程的重点任务。在不断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的支撑下,湘江重现毛主席笔下“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美景将指日可待。
(湖南省科技厅 12.28)
<meta name="Content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