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宁乡山园村工作人员正对水芦苇进行收尾处理。
三湘都市报1月25日讯 2017年是长沙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开局之年,截至2018年1月23日,长沙有河长制工作委员政委1名、总河长1名、市级河长、县级河长、乡镇级河长、村级河长共2101人,形成了四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长沙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突出山水洲城特色,以河长制为抓手建立治水兴水管水的长效机制,力争打造安全河、干净河、美丽河。
每一段河流都有责任人
1月23日上午,岳麓区莲花镇五丰村段莲花河中游,村民周凯云和阎世明正冒着寒风在河中打捞垃圾,“早上7点多就出来了,一天要驾着皮艇来回20趟,比起以前,村民们往河里扔垃圾的明显少了。”
莲花河在五丰村辖区内约有3.39公里,几年前村里旅游兴旺,河面总漂浮着一层层的白色垃圾。河长制建立后,考核分工明确,每段都责任到人,基本实现了沿岸无违建、河道无淤积、河面无垃圾、污水无直排、水域无障碍的“五无”标准。
52岁的熊小年家住宁乡双江口镇山园村,往年都要为家门口老沩水河疯长的水芦苇发愁,“整个河面几乎都覆盖了,不仅河水富营养化,水质变坏变臭,连井水也变味了。”熊小年告诉记者,由于村民无处理芦苇经验,只能把芦苇朝下游冲积或往邻河转移,治标不治本,过不了多久芦苇又“死灰复燃”。
“今年成立了市级河长制后,采用联合作战,在短短2个多月内就将4公里长、800多亩的水芦苇进行集中打捞、发酵、机械粉碎处理,从源头解决问题。”望城区水务局总工程师罗谷雨介绍,除了在上游源头处理,沩水下游宁乡段还将进行后期清理,设置防护带,建立长效机制。
“民间河长”保卫母亲河
长沙市开福区金泰路社区居民张珍华今年72岁了,她是长沙市最早一批被任命的“民间河长”,“我的母亲河我来管, 最早社区学雷锋志愿者团队才30人左右,自发组织从湘江世纪城咏江苑至聚江苑一带巡河,到现在发展成4名民间河长和100多名义工志愿者。”
河长制带动全民治水热潮,今年6月份全省招募了100名“民间河长”,吸引3000余人报名,尤以湘江流经的长株潭地区为主,“民间河长”——湘江卫士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公务员、教师、的士司机、退休职工、在校大学生等。
成为“民间河长”后有什么职责?
长沙市开福区河长办副主任李新民介绍,“民间河长”需要巡河监督,拍下并记录沿河排污口、违章建筑等,上报给环保部门,并且定期对河边取样水质进行检测,建立民间水质数据库,还需要清理河道垃圾,并向周边居民宣导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对居民向河内乱丢废弃物、河边洗菜洗衣服等现象,第一时间上前劝导,引导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促进湘江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连线
无人机客串“河长”
无人机显身手,开启“天眼”模式,从高空实时查看河道污染治理及水质变化情况。184个超高清摄像头覆盖长沙县境内所有河道、水库,无人机等黑科技客串起了“河长”,管水治水搭上“互联网+”快车,这样的场景正在长沙县上演。
2017年以来,长沙县对全县行政执法力量进行了优化,九成以上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依托10个属地分局和9个镇街中队,率先实现河长制执法监管网格化管理,将执法监管责任落实到每条河、每个村、每个段。“对视频巡查、无人机巡查发现和群众投诉的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将投诉就近指派、问题及时处置、结果即时反馈,实现执法指挥精准化、扁平化、信息化。”长沙县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智勇介绍,长沙县率先全省建立了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县级行政执法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县域范围内184个水务视频资源接入平台,实现了对县域范围内河道、水库24小时在线监管。同时,每周由无人机对县域内每条河流开展一次全面巡查,构建“全天候、无缝隙”的河长制执法监管网络。
(三湘都市报记者 张洋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