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养鱼和钓鱼的历史都十分悠久,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就载有“贞其雨,在圃鱼”,意思是天将下雨时,在池塘里捕捞所养的鱼。春秋时期范蠡著有《陶朱公养鱼经》,汉代两晋的鲤鱼养殖,唐宋之后的鳙、鲢、青、草养殖,都很普遍,说明先民对一些常见鱼的习性已有比较深的了解,史料和古诗词中对于捕鱼和钓鱼的记载也非常多,民俗节日谚语和传说中有“舞鱼灯”、“年年有鱼”、“鲤鱼跃龙门”、“鱼化龙”等,寓意吉祥喜庆。说明我国自古就有尊鱼、崇鱼的传统。
然而,作为钓鱼人和爱鱼者,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有一个疑问,既然中华民族的渔文化如此源远流长,十二生肖里为何没有鱼?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年兽,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其中牛、马、羊、鸡、狗、猪属于家畜,虎、兔、猴、蛇、鼠、龙属于野兽,十二生肖对应的十二兽畜,除了龙是想象之物外,其他动物都应该是古代所常见的,那么鱼也是常见的,为什么被排除了呢?这首先得弄清楚十二生肖的来由,古人最初使用十二生肖是用来算命还是纪年纪时?查了不少资料之后,说法很多,基本都是模棱两可,没有确切答案,笔者不得不大胆猜测一下。
因为十二生肖的年兽一直被古历法用于对应十二地支纪年纪时,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从形象易记角度看,个人认为古人首先是用动物名来纪时的。在文字出现之前,古人是不可能用天支地干来纪年的,但是懂得每年每月每时是有区别的,怎么区分前年、今年、后年的不同呢,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常见的动物名来区分,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年,之后十二年重复一轮回(民间有“猴年马月”的说法来表明时间过了很长),除了纪年以外,每个时辰也不同,也得记,用些什么动物好记呢,当然是用常见的、对其活动规律比较了解的动物比较好,因此就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对应纪时。估计最早也有人将鱼放进去,但是鱼在水里,水陆是两个世界,对其活动规律难以把握,而且鱼的种类也特别多,到底以哪种鱼为代表呢,估计争议很大。也有人会提议把鹿、鸟、猫、虫等放进去,意见很难统一,于是智者和权威部门(部族长老、巫、祭司)就开始综合大家的意见和稀泥,说干脆臆想一个物种吧,集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器官为一身,九像九不像,看着谁都不是,又跟多种动物有关,就把它叫着“龙”吧,这样大家就都满意了,而且,久而久之,在这十二生肖中,大家最满意的就是“龙”了,因为它代表了很多人,也就是很多部族的意愿,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
之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古人逐渐以更科学的天干地支来纪年,十二年兽则逐渐演变为十二生肖,成为与个人生运、占卜以及其他民俗活动相关的符号。
鱼作为一个大类物种未能进入十二生肖,或许也跟古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有关系,渔猎、游牧被认为是未开化的蛮夷之族所从事的行当。而一些与海洋联系比较多的古文化则保持了对水生物种的崇拜,比如古巴比伦的星座学中就有巨蟹座和双鱼座。
据《范蠡养鱼经》记载:“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大意是鱼长的太大,就会被龙带走,池内如同时养了鳖则能将鱼守住,看似奇谈,咱姑妄听之,不过,中国古传说中一直把龙看着是鱼的化身是确凿的,鱼只要好好表现,条件成熟,是可以变成龙的。钓鱼人爱鱼,多保护水环境、珍惜渔资源,或许哪天也能沾上鱼化龙之光。
此文首发于翻板网微信公众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
如第一次关注,请点手机屏幕右下角,微推荐——往期回顾 则可浏览公众号往期群发内容